Skip to main content

日劇女王的教室的引言

第一集
自己的學生太縱容,或者說太軟弱,工作也不得要領,事倍功半,只不過想被學生稱為『好好老師』而已。 愚昧與懶惰的人,將終生為不公平待遇所苦;聰明與努力的人,將獲得無數特權。 全世界祇有6%的人,能夠過幸福快樂的生活。 特權階級的優渥生活,全靠低薪工作、高額稅金的平凡大眾。

第二集
不懲罰,小孩子是不會反省,也不會成長的。從長遠來看,他們一犯錯大人就認真懲罰他們,才是為他們好。

第三集
但像你們這樣沒有天賦的人,即使學了兩三年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不過是在浪費金錢。父母為了自我滿足,別人的孩子在學,所以我的孩子也要學。自己年輕時候無法做的事,要讓自己的孩子來完成。 愛和溺愛是不一樣的,十二歲的孩子還不成熟,怎麼可以對不成熟的孩子放任和溺愛呢?不受罰的孩子,走上社會後也會變成總是引起是非的大人。為了不讓這類人出現,才有了學校,不是嗎?

第四集
就是讓孩子混淆自由與無法無天。只會變成不知道什麼錯誤的事的人。必須教給他們的是:認真學習,尊敬長者。以及讓他們感受到犯了錯就要受到懲罰的恐懼感。

第五集
若是悔恨就用自己的力量來解決。不依賴任何人,靠自己的力量。

第六集
想要成為好朋友,明明什麼都不知道的人還要裝懂的人,是最讓不人愉快的。 人都是軟弱的動物,一不小心又會背叛你的。 孩子的成長來自於與同齡人的接觸。

第七集
就算是12歲的孩子,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拒絕一些事情。承認自己做錯事,向大家道歉。你們這些人,一有不稱心的就怪家長不好,老師不好、朋友不好,全都是別人的錯。清醒一點吧!只做那樣的事,自己卻什麼也不思考,就變成停止思考的人類了。 遇到痛苦的事,你們會做的,祇是閉上眼睛,但是即使閉上眼睛,問題也不會解決,睜開眼睛的時候,自身會變得越來越壞,平時說什麼個人的自由、主張權利。人權被侵犯了,就要大人來保護。也就是說,什麼時候都只想當孩子。如果後悔的話,那麼自己的人生,就要自己負起責任。

第八集
示威、罷課之類的事,只不過是自我滿足而已。徹底的戰鬥,一定要勝利之類的,叫嚷完了就結束了。用用腦子,真正去考慮些有用的東西。現在的日本,有著改革之類重要事情置之不理的政治家,也有說著噁心啊可愛啊什麼也不考慮的女高中生。

第九集
如果你不想接受父母的想法,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話,祇能走出家門獨立生活或者說服父母理解自己的想法。現在的你,這兩點都做不到,不是嗎。 能理解你們的夢想和希望,讓你們做自己喜歡的事的父母,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存在的。父母只會讓自己的孩子無論何時都聽自己的。正因為這樣才會給你們買玩具,買漂亮的衣服來討好你們。卻不是知道這是阻礙你們成長的。不過也沒辦法,人生沒有比教育孩子更有趣的事了。如果可以的話,希望你們永遠依賴他們,跟他們撒嬌。我們不是常說,什麼都不會的孩子很可愛嗎?就是因為有那樣的父母,長到二、三十歲也離不開父母,也不工作,變成只打打工,無所事事的人。你們中間難道不會有很多將來變成那樣的人嗎?

第十集
如果教師自己動搖了該怎麼辦?這樣的話,會被學生們看不起的。剛成為老師的時候,不也懷著不輸給任何人的理想和熱情。不是嗎? 讀書,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而是想要去做的事。今後你們可能會碰到很多很多你們不知道的事。也會碰到很多你們覺得美好的、開心的、不可思議的事物。這時候做為一個人,自然想瞭解更多,學習更多。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不能稱為人,連猴子都不如。連自己生存的這個世界都不想理解。還能做什麼呢?不論如何學習,只要人活著,就有很多不懂的東西。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大人好像什麼都懂的樣子,那都是騙人的。進了大學也好,進了好公司也好,如果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想法,那就有無限的可能性。失去好奇心的那一瞬間,人就死了。讀書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成為出色的大人。 人只要活著,就永遠有『欺負』這個詞。為什麼?因為人就是一種能在欺負弱小中獲得快感的動物。能和壞人、強者硬碰硬的人,祇有在電視劇或者漫畫中才能看到,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重要的是,將來自已碰到這種被欺負的事,你們能夠掌握、應對的忍耐力和解決方法。 大家都是和自己一樣活生生的人,不管是誰,都有你所不知道的了不起的人生。每個人都擁有的家庭、愛、夢想、希望、回憶、友情、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剝奪。反之,誰都沒有權力給予他人苦難、痛楚、悲傷,所以不能殺人。你們也有可能犯錯,所以希望你們銘記在心,犯了罪的人一定會被捕,就算能逃過追捕,一輩子也會活在罪惡感中,被周圍的人冷落,到死也是孤單一人。已經沒有一件值得開心的事了,永遠都不可能得到幸福。

第十一集
人生有不安是理所當然的,重要的是,不可以因為這樣失去自信,說些不著邊際的謊話傷害別人。例如,人死了以後會怎麼樣誰也不知道,有人說會上天堂,相反也有人說會下地獄,那些都是胡說八道。誰都沒去過怎麼會知道?不知道的東西,不必裝作一副瞭解的樣子接受。比起那個,更應該去想想現在。 我們的周圍,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夜晚裡無數的星星在閃耀著,身邊也許會有小蝴蝶在飛舞著。來到街上,會聽到初次聽到的音樂,能和很出色的人相遇也說不定。平時不太留意的景色隨著時間的流動而變遷,也會有很多令人驚喜的事物。這些重要的東西,都要好好的張開眼睛看清楚,豎起耳朵聽清楚,全心的去感受,這就是所謂的生存。 如果現在還沒有明確的目標的話,就去學習。12歲能做的事祇有用功學習,然後進中學。去國中也好,去高中也好,祇有現在才能做到的事很多很多,不要忽略眼前而一味考慮以後的事。如果一直這樣的話,怎樣也不會有所作為的。 現在還沒有具體的目標的話,就去學習吧。努力的去做祇有12歲的現在才能做的事情。然後,去上中學。 阿久津老師是把自己當做自己的牆壁,然後再跨越自己,沒有碰過壁的孩子面對挫折都是軟弱的,現在的大人都不願意做這面牆壁,所以孩子才這麼軟弱。孩子們會立刻忘記我,卻永遠不會忘記阿久津老帥。 因為教育會創造奇蹟。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會有我們想像不到的美好奇蹟發生。

SP上集
太過單純的想法,會對別人造成困擾,甚至會傷害到別人。

SP下集
如果有兩種選擇,又不想選擇其中任何一種的時候,就要去尋找第三條路。雖然嘴巴說說很容易,但也許這種東西是很難找到的。即使找到了,會有辛酸痛苦的未來在等著你也說不定。但如果朝著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前進的話,『當時那樣做的話就好了』,就不會這樣後悔了。總有一天周圍的人會明白的,不,會有一種『即使周圍的人不明白也沒關係』的覺悟,這樣的話人就會變的堅強。為了去尋找這樣的第三條路,人類有這樣的頭腦,自己說謊,什麼都不做的話,就沒有必要做人了。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幸福。大家都是不同的人,在這裡的24個人就有24種不同的幸福,不是嗎?有人只要能踢足球就感到幸福,有人只要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就感到幸福,所謂的幸福,不是他人決定的,而是自己決定的。我認為,這裡的24個人,每個都能得到幸福。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2019年7月18日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帶路」應從英殖民史汲取養料 一、 五月,兩位港人熟知不同界別的美國名人,哥爾夫球員老虎伍德(Tiger Woods)和經濟學家拉發(Arthur Laffer, 1940-),分別於上旬及下旬獲特朗普總統頒授「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這是不分種族、國籍的老百姓能獲取的美國最高榮譽。伍德之獲獎,傳媒上似未見負面評論,拉發的卻引起經濟學界紛紛異議。 「資深」讀者對拉發大名,應當不感陌生,對「拉發曲線(Laffer Curve)則肯定記憶猶新!「數十年前」,筆者在這裏多次介紹此曲線的良窳。簡而言之,拉發總結先賢(有人追蹤至十五世紀阿拉伯的理論)的智慧,指出稅率升達某一高位,稅收不增反減,因為當納稅人覺得稅率太高時,不但會高薪請「豪富寄生蟲」的會計師和稅務律師,設計避稅甚且逃稅的策略,還會「怠工」少賺以免墜入高端稅網……。拉發所以得享大名,除人際關係極佳之外(他歷任民主共和兩黨要角及在兩黨當政的白宮擔任經濟顧問,八十年代且曾被英相戴卓爾夫人羅致,為英國的財政政策出謀獻策),其稅率高稅收少的主張,在入息稅稅率高達百分之九十的高稅年代,的確令以調低稅率為政策目標的政客十分「興奮」,遂屢被重用;加上他善解人心,令他得享大名。 拉發受知於特朗普,主要是他為特朗普競選時經濟顧問團隊的成員,特朗普當選後,他閉門寫作,與一名《華日》前編輯合撰一書《特朗普經濟學──復興美國經濟計劃內情》(Trumponomics: Inside the America First Plan to Revive Our Economy),此書雖劣評如潮(筆者未曾寓目),但「簡在帝心」,也許正是他獲殊榮的底因。 攤開稿紙(筆者仍然「筆耕」!)不是因為拉發得獎而寫他的經濟學,而是因為拉發而想起溫年斯基(Jude Wanniski;七十年代《華日》副總編輯),筆者曾在此評介他的成名作《世界這樣運作》(The Way the World Works;拉發首次公開介紹此曲線時,在座者為後成副總統的切尼、國防部長拉非爾和這位傳媒人),其中說及英國殖民史,當中有段描述,與如今中國開拓「一帶一路」頗有相通處。找出舊文一讀,覺得頗有「現實意義」,不妨「舊文新刊」。順便一提,筆者有一經常...

Google面試問呢啲

以福利、人工、前途計算,Google屢被《Fortune》、《福布斯》等雜誌選為最佳公司。最佳公司當然想聘請最佳員工,所以能贏得一個Google的面試機會已非等閒之輩,西雅圖工作顧問Lewis Lin不斷收集這間被譽為全球最難加入的公司的面試問題,除工作範疇上的技術性問題和Google最出名的brain teasers(腦筋遊戲)之外,下列問題全沒所謂最好答案,反而可反映到應徵者性格、處事態度、期望和視野,面試好似X-Ray一樣,把你的底藴都照射出來。 1.到目前為止做個甚麼最令自己引以為傲的事? 2.曾經經歷最大的挫折是甚麼?從中你學到甚麼? 3.在工作中你遇過甚麼你認為是最有趣的問題?最後你是怎樣解決的? 4.有沒有遇過你不認同上司的決定?請詳細講解那次經驗,後來事情的結果又是怎樣?你今日又會如何評價這件事? 5.給我一個請你的理由? 6.你看似一個很正面的人,發生甚麼事情才會看到你低落的一面? 7.如果只給你兩隻蛋,要你測試出雞蛋從高空擲下而不會跌破的最高樓層,你會怎樣做? 8.如果我們請你,現時你的工作令你最懷念的將會是甚麼?

FW : 34個好習慣

34個好習慣 1. 不說「不可能」三個字。 2. 凡事第一反應: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 3. 遇到挫折對自己大聲說:太棒了! 4. 不說消極的話,不落入消極情緒,一旦出現立即正面處理。 5. 凡事先訂立目標,並且盡量製作「夢想版」。 6. 凡事預先作計劃,盡量將目標視覺化。 7. 工作時間。每一分,每一秒都做有利於生產的事情。 8. 隨時用零碎的時間(如等人、排隊等)做零碎的事情。 9. 守時。 10. 寫下來,不要太依靠腦袋記憶。 11. 隨時記錄靈感。 12. 把重要的觀念,方法寫下來,並貼起來,以隨時提示自己。 13. 走路比平時快30%,走路時腳尖稍用力推進,肢體語言健康有力,不懶散,萎靡。 14. 每天出門照鏡子,給自己一個自信的微笑。 15. 每天自我反省一次。 16. 每天堅持一次運動。 17. 聽心跳一分鐘,指在做重要事情前,疲勞時,心情煩躁時,緊張時。18. 開會坐在前排。 19. 微笑。 20. 用心傾聽,不打斷對方說話。 21. 說話時聲音有力。感覺自己聲音似乎能產生有感染力的磁場。 22. 說話之前,先考慮一下對方的感受。 23. 每天有意識,真誠地讚美別人三次以上。 24. 及時寫感謝卡,哪怕是用便箋寫。 25. 不用訓斥,指責的口吻跟別人說話。 26. 控制住不要讓自己做出為自己辯護的第一反應。 27. 每天做一件「分外事」。 28. 不管任何方面,每天必須至少做一次「進步一點點」。 29. 每天提前15分鐘上班,推遲30分鐘下班。 30. 每天在下班前用5分鐘的時間做一天的整理工作。 31. 定期存錢。 32. 節儉。 33. 時常運用「頭腦風暴」。 34. 恪守誠信,說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