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西藏 - 高山反應及高山症

高山反應及高山症
http://hk.geocities.com/ck_lee_hk_tibet/
http://article.xitek.com/showarticle.php?page=1&id=2394
http://www.dchome.net/viewthread.php?tid=262610&extra=page%3D5&page=2


我想去西藏, 但我可以上高原嗎? 這個問題亦是我計劃這次西藏自遊行第一個問自己既問題. 當時我都有點擔心(上次我上玉龍雪山之後都有高山反應). 經過今次西藏之行, 對於這問題我比較有較清楚既概念.

另外, 以下的連結會有一些高山反應及高山症的資料.
http://nepal.go2c.info/info/bigurine.htm

Q1. 我會有高山反應嗎?

如果你同我一樣係第一次上高原, 我估絕大部份人都會有, 尤其係搭飛機直接到拉薩的人. 不過反應因人而異. 記得第一日在吉日登記處, 有位朋友高山反應很大, 暈低0左. 我第一日飛到拉薩時既感覺係, 心跳得好快, 即使是平靜時每分鐘都有成九十幾下. 稍為走兩下, 心跳立即昇到一百廿幾下. 再多點運動, 好似行幾層樓梯, 個腦真係好似缺氧咁, 成個人好似飲0左幾杯腳步浮浮. 第一二晚真係好難訓得好, 你可以想像身體好似24小時都在劇烈運動, 處於抗奮狀態, 而且根本沒有胃口食野.

Q2. 有高山反應怎辦?

頭兩日唯有減少活動, 好好休息, 等身體慢慢適應. (那位暈到的朋友, 2, 3天後都龍精虎猛, 完全沒有問題.)

Q3. 要食什麼藥防止高山反應? (藥物會有副作用, 而且部份人仕不合使用, 使用前請先徵求醫生的意見)

大陸可以買到紅景天, 高原安. 大陸朋友話高原安較有效. 不過2隻我都冇試過. 我係食Acetazolamide, 叫醫生寫張醫生紙就可以到藥房買到. 出發前兩天開始食用, 每日食兩粒, 直到去完珠峰後冇再食. 藥房藥劑師話可以提高血液既帶氧量, 不過都唔知真定假, 無論如何, 我自己覺得心理及生理上都有作用(有時心理上過份憂慮, 反應會更大). 我不是定時有做運動的人, 能夠0係5000m以上4小時行16公里, 對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

Acetazolamide 的副作用我亦深深體會到, 輕則手掌痳痺. 有時睡覺腳跟都會痳痺. 有次在納林錯冷風吹臉, 成塊臉都有痳痺的感覺 (我估計當身體某些部位血液運行得唔好, 都會好易出現痳痺). 不過, 停服之後副作用會自然消失.

其實最重要是本身身體的適應, 我去完納木錯, 之後去珠峰都沒有再出現高山反應.

Q4. 晚上睡覺頭痛怎辦?

有人會食止痛藥 e.g. (panadal), 我就盡量唔食止痛藥, 我自己本身如果坐著就唔會頭痛, 當然我唔識坐著睡覺. 我會嘗試加高少少個枕頭. 個感覺會好少少. 另外, 如果側睡, 我都會舒服點.

Q5. 我在高原上生病, 怎樣好?

好多資料都提到, 高原上生病好容易引致高山肺水腫, 所以在出發前幾天, 一定要多點休息, 多吃點含維他命C既食物. 身體以最好狀態上高原. 但西藏乾燥, 溫差大, 真的很易生病(我這次旅程都有2, 3次不太舒服). 一般傷風, 流鼻水, 我覺得問題不是很大, 可以繼續行程, 當然傷風收鼻水藥一定要食. 但當遇到發燒, 感冒, 就一定要停止一切活動, 食藥休息, 沒好轉就一定要立即睇醫生或考慮離開.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2019年7月18日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帶路」應從英殖民史汲取養料 一、 五月,兩位港人熟知不同界別的美國名人,哥爾夫球員老虎伍德(Tiger Woods)和經濟學家拉發(Arthur Laffer, 1940-),分別於上旬及下旬獲特朗普總統頒授「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這是不分種族、國籍的老百姓能獲取的美國最高榮譽。伍德之獲獎,傳媒上似未見負面評論,拉發的卻引起經濟學界紛紛異議。 「資深」讀者對拉發大名,應當不感陌生,對「拉發曲線(Laffer Curve)則肯定記憶猶新!「數十年前」,筆者在這裏多次介紹此曲線的良窳。簡而言之,拉發總結先賢(有人追蹤至十五世紀阿拉伯的理論)的智慧,指出稅率升達某一高位,稅收不增反減,因為當納稅人覺得稅率太高時,不但會高薪請「豪富寄生蟲」的會計師和稅務律師,設計避稅甚且逃稅的策略,還會「怠工」少賺以免墜入高端稅網……。拉發所以得享大名,除人際關係極佳之外(他歷任民主共和兩黨要角及在兩黨當政的白宮擔任經濟顧問,八十年代且曾被英相戴卓爾夫人羅致,為英國的財政政策出謀獻策),其稅率高稅收少的主張,在入息稅稅率高達百分之九十的高稅年代,的確令以調低稅率為政策目標的政客十分「興奮」,遂屢被重用;加上他善解人心,令他得享大名。 拉發受知於特朗普,主要是他為特朗普競選時經濟顧問團隊的成員,特朗普當選後,他閉門寫作,與一名《華日》前編輯合撰一書《特朗普經濟學──復興美國經濟計劃內情》(Trumponomics: Inside the America First Plan to Revive Our Economy),此書雖劣評如潮(筆者未曾寓目),但「簡在帝心」,也許正是他獲殊榮的底因。 攤開稿紙(筆者仍然「筆耕」!)不是因為拉發得獎而寫他的經濟學,而是因為拉發而想起溫年斯基(Jude Wanniski;七十年代《華日》副總編輯),筆者曾在此評介他的成名作《世界這樣運作》(The Way the World Works;拉發首次公開介紹此曲線時,在座者為後成副總統的切尼、國防部長拉非爾和這位傳媒人),其中說及英國殖民史,當中有段描述,與如今中國開拓「一帶一路」頗有相通處。找出舊文一讀,覺得頗有「現實意義」,不妨「舊文新刊」。順便一提,筆者有一經常...

Google's 9 principles of innovation (Aug/24/2006)

Google's 9 principles of innovation (Aug/24/2006) Business management guru, Peter Drucker said, "Innovation is the specific instru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 the act that endows resources with a new capacity to create wealth". Certainly in the age of the Web, few organizations can, in good conscience, call themselves drivers of innovation. Google is one of them. Marissa Mayer, Google Vice President, Search Products & User Experience, said the company operates nine principles around which innovation flourishes within the company. At Google, everyone is expected to bring in ideas (regardless of who you are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including customers or users. Ideas come from all sorts of inspirations. Mayer promotes the belief that ideas come from everywhere and it is by the sifting through of the many ideas that pervades us, do we find nuggets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 Google thriv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haring every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