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快慢思維(一) - 徐天任

快慢思維(一) - 徐天任:

2011年11月29日 - 信報研究部

以心理學研究成就而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他的新書Thinking, Fast and Slow今年10月正式出版後迅即哄動,《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彭博》、《經濟學人》、《金融時報》以及《自然》雜誌(Nature)等多份著名刊物紛紛撰文介紹,《黑天鵝》作者塔利布甚至將之喻為可與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和經濟學殿堂級巨匠阿當.斯密(Adam Smith)的The Wealth of Nations並列。

行為經濟學及認知偏見心理學當代最權威的專家之一、普林斯頓教授卡尼曼(Daniel Kahneman,1934)在他的《思維,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2011年10月)長序指出,《思維,快與慢》主要討論人們的直覺偏見(biases of intuition),而他投入研究直覺偏見這心理課題要追溯1969年任教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心理學時的一次座談會,卡尼曼邀請已由希伯來大學轉到史丹福任教的亞姆斯.杜維斯基(Amos Tversky,1937-1996)回來作主講嘉賓,杜維斯基當時已是有名的決策心理研究的新星(rising star of decision research),在卡尼曼眼中,32歲的杜維斯基是一個聰穎過人、才華橫溢、健談、魅力非凡的年輕學者,尤其擅於運用幽默小笑話去表達嚴肅的論點,總之有杜維斯基的地方絕無冷場。

卡尼曼與杜維斯基在會後就直覺統計能力進行辯論,杜維斯基在麥歇根大學做過實驗顯示人們都有直覺統計能力,例如一個四歲的女孩子也可以毫不費力地講出符合文法的說話,雖然她根本不知道有文法規則的存在;但卡尼曼自承是直覺統計的弱者,因此他並不認為直覺統計能力是普遍現象。然而,兩位學者並沒有因為意見不同而心存芥蒂,反而同心協力展開直覺統計的研究,在長達14年互相砥礪切磋的學術研究過程裏,兩人更成為莫逆於心的摯友。

直覺偏好

1974年,卡尼曼與杜維斯基聯名在Science發表他們第一份研究報告: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內容闡釋直覺思維(intuition thinking)形成的捷徑以及20種啓發式(引發聯想然後成為經驗記憶)偏見現象。該份報告直到目前仍是社會科學引用次數最多的文獻之一,2010年就有超過300份學術報告引用;除了心理學,學者發現啓發式意念和偏見亦可以應用在醫療診斷、法庭審判、哲學、財經、統計學以及軍事策略等其他多個範疇。兩人其後從「不肯定情況下的判斷」(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的基礎上轉而進行「不肯定情況下的決定」的研究(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目的要建立一個心理學理論去解釋人們的賭博(對於不知道結果的決定)心理,兩人設計了例如擲毫定輸贏,人像向上的彩金是130美元,人像向下則輸掉100美元,這樣的賭例會不會吸引人下注等多個實驗。兩人研究發現人們的決定一直受到系統化偏見(systematic biases)或直覺偏好(intuitive preferences)的影響而作出非理性選擇;1979年3月,兩人將研究成果寫成著名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在Econometrica發表。卡尼曼表示,可惜亞姆斯在1996年逝世,未能一同分享前景理論帶來的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喜悅。

卡尼曼表示,他早年與亞姆斯有關直覺判斷的研究現在又有更廣泛的發現,例如在兩套思考系統方面更深入的分析。卡尼曼澄清,他將人們思考方式稱作第一套系統(系統1)和第二套系統(系統2)只是為了方便解說,我們的大腦並不是真的有兩個部位分工思考,而系統1和系統2也可以看作心理劇場的兩個角色。系統1是快速的、自動的、不費力而且不隨意(受控)的思考系統,例如被問及2加2的數值,或者法國的首都,我們可以不假思索便給出答案;又例如在一條暢通無阻的大路上行車,我們可以一面駕駛一面哼歌,毋須特別注意操控駕駛盤,仿若自動操作,也就是面對簡單問題的直覺反應。系統2則在面對複雜問題需要專心計算時啓動,也即是慢性的思考系統,而且系統2須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才可順利運作,例如窄位泊車,填寫報稅表,又或者在公共場合保持儀態等,稍一分神便會出錯。

卡尼曼今年11月中接受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LSE)萊亞德教授(Richard Layard)訪問指出,系統1是長時間運作的主角,因應環境不斷向系統2提出建議、回應、判斷及情緒反應等,系統2則將系統1的所有訊息演繹成行為或反應,我們感覺自己的行動或反應是經過系統2的考慮,其實大部分時間是由系統1所主導,由於系統1擁有從經驗累積已熟能生巧可以自動運作的「行為技能」,例如走路、駕車和與人對話等,使我們毫不吃力便足以應付大部分的日常活動,系統2也就樂得清閒扮演「懶惰」角色。但當系統1遇到其「技能」無法解決的複雜難題時,錯誤便由此而發生。

認知錯覺

卡尼曼向LSE學生講述一個1990年代的故事,當時恐怖活動(例如劫機)盛行,有一項調查詢問兩組受訪者:有多少人願意買10萬元保額的保險,保障在旅途中遇到任何意外而死亡;另一組則問及有多少人願意買10萬元保額的保險,保障在旅途中因為恐怖襲擊而引致死亡。調查結果是後者願意買保險的比前者多出很多人,但前者的保險範圍其實大得多。

卡尼曼解釋,這就是系統1受到恐怖活動新聞的影響的直覺反應,再向系統2輸送其直覺判斷的訊息,錯誤(不明智)的決定便由此而來。卡尼曼指出,系統1的認知錯覺(cognitive illusion)是不受控制的。例如附圖所示【圖】,觀感上兩條直線的長度並不一樣,下面的直線看起來比上面的要長些,但用尺量度會發現,兩條直線的長度根本相同,雖然系統2已作出驗證,但仍然不能改變系統1的直覺感覺,或者說關閉系統1的自動運作機能。而系統1的直覺偏見甚至令專業人士也作出非理性決定,或者迴避事實;至於修正的方法竟然是借用他人的閒言蜚語。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2019年7月18日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帶路」應從英殖民史汲取養料 一、 五月,兩位港人熟知不同界別的美國名人,哥爾夫球員老虎伍德(Tiger Woods)和經濟學家拉發(Arthur Laffer, 1940-),分別於上旬及下旬獲特朗普總統頒授「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這是不分種族、國籍的老百姓能獲取的美國最高榮譽。伍德之獲獎,傳媒上似未見負面評論,拉發的卻引起經濟學界紛紛異議。 「資深」讀者對拉發大名,應當不感陌生,對「拉發曲線(Laffer Curve)則肯定記憶猶新!「數十年前」,筆者在這裏多次介紹此曲線的良窳。簡而言之,拉發總結先賢(有人追蹤至十五世紀阿拉伯的理論)的智慧,指出稅率升達某一高位,稅收不增反減,因為當納稅人覺得稅率太高時,不但會高薪請「豪富寄生蟲」的會計師和稅務律師,設計避稅甚且逃稅的策略,還會「怠工」少賺以免墜入高端稅網……。拉發所以得享大名,除人際關係極佳之外(他歷任民主共和兩黨要角及在兩黨當政的白宮擔任經濟顧問,八十年代且曾被英相戴卓爾夫人羅致,為英國的財政政策出謀獻策),其稅率高稅收少的主張,在入息稅稅率高達百分之九十的高稅年代,的確令以調低稅率為政策目標的政客十分「興奮」,遂屢被重用;加上他善解人心,令他得享大名。 拉發受知於特朗普,主要是他為特朗普競選時經濟顧問團隊的成員,特朗普當選後,他閉門寫作,與一名《華日》前編輯合撰一書《特朗普經濟學──復興美國經濟計劃內情》(Trumponomics: Inside the America First Plan to Revive Our Economy),此書雖劣評如潮(筆者未曾寓目),但「簡在帝心」,也許正是他獲殊榮的底因。 攤開稿紙(筆者仍然「筆耕」!)不是因為拉發得獎而寫他的經濟學,而是因為拉發而想起溫年斯基(Jude Wanniski;七十年代《華日》副總編輯),筆者曾在此評介他的成名作《世界這樣運作》(The Way the World Works;拉發首次公開介紹此曲線時,在座者為後成副總統的切尼、國防部長拉非爾和這位傳媒人),其中說及英國殖民史,當中有段描述,與如今中國開拓「一帶一路」頗有相通處。找出舊文一讀,覺得頗有「現實意義」,不妨「舊文新刊」。順便一提,筆者有一經常...

Google面試問呢啲

以福利、人工、前途計算,Google屢被《Fortune》、《福布斯》等雜誌選為最佳公司。最佳公司當然想聘請最佳員工,所以能贏得一個Google的面試機會已非等閒之輩,西雅圖工作顧問Lewis Lin不斷收集這間被譽為全球最難加入的公司的面試問題,除工作範疇上的技術性問題和Google最出名的brain teasers(腦筋遊戲)之外,下列問題全沒所謂最好答案,反而可反映到應徵者性格、處事態度、期望和視野,面試好似X-Ray一樣,把你的底藴都照射出來。 1.到目前為止做個甚麼最令自己引以為傲的事? 2.曾經經歷最大的挫折是甚麼?從中你學到甚麼? 3.在工作中你遇過甚麼你認為是最有趣的問題?最後你是怎樣解決的? 4.有沒有遇過你不認同上司的決定?請詳細講解那次經驗,後來事情的結果又是怎樣?你今日又會如何評價這件事? 5.給我一個請你的理由? 6.你看似一個很正面的人,發生甚麼事情才會看到你低落的一面? 7.如果只給你兩隻蛋,要你測試出雞蛋從高空擲下而不會跌破的最高樓層,你會怎樣做? 8.如果我們請你,現時你的工作令你最懷念的將會是甚麼?

FW : 34個好習慣

34個好習慣 1. 不說「不可能」三個字。 2. 凡事第一反應: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 3. 遇到挫折對自己大聲說:太棒了! 4. 不說消極的話,不落入消極情緒,一旦出現立即正面處理。 5. 凡事先訂立目標,並且盡量製作「夢想版」。 6. 凡事預先作計劃,盡量將目標視覺化。 7. 工作時間。每一分,每一秒都做有利於生產的事情。 8. 隨時用零碎的時間(如等人、排隊等)做零碎的事情。 9. 守時。 10. 寫下來,不要太依靠腦袋記憶。 11. 隨時記錄靈感。 12. 把重要的觀念,方法寫下來,並貼起來,以隨時提示自己。 13. 走路比平時快30%,走路時腳尖稍用力推進,肢體語言健康有力,不懶散,萎靡。 14. 每天出門照鏡子,給自己一個自信的微笑。 15. 每天自我反省一次。 16. 每天堅持一次運動。 17. 聽心跳一分鐘,指在做重要事情前,疲勞時,心情煩躁時,緊張時。18. 開會坐在前排。 19. 微笑。 20. 用心傾聽,不打斷對方說話。 21. 說話時聲音有力。感覺自己聲音似乎能產生有感染力的磁場。 22. 說話之前,先考慮一下對方的感受。 23. 每天有意識,真誠地讚美別人三次以上。 24. 及時寫感謝卡,哪怕是用便箋寫。 25. 不用訓斥,指責的口吻跟別人說話。 26. 控制住不要讓自己做出為自己辯護的第一反應。 27. 每天做一件「分外事」。 28. 不管任何方面,每天必須至少做一次「進步一點點」。 29. 每天提前15分鐘上班,推遲30分鐘下班。 30. 每天在下班前用5分鐘的時間做一天的整理工作。 31. 定期存錢。 32. 節儉。 33. 時常運用「頭腦風暴」。 34. 恪守誠信,說到做到